卫若兰、蒋子宁那个才华、家事不比宝玉强,人家家里求娶的姑娘,自家儿媳妇还看不上?贾母也不知如何是好?
毕竟,她只是祖母,王夫人才是宝玉母亲。
如今,王夫人又一次提起,贾母慢慢给王夫人说了,王夫人知道自家外甥、外甥女都是好孩子,外人瞎说。
贾母也无法,儿孙自有儿孙福,只得答应。
最主要的事,贾母也知道宝玉近些年给黛玉她们折腾的群芳脂粉调脂粉,没少赚钱,还打首饰孝顺她呢。
她想着,孩子有一技之长,她以后也有体己留给宝玉,孩子也饿不着,吃穿不愁,又有贾家做靠山,一生无忧没什么不好的。
她这一辈子,见得多了,什么都不如孩子平平安安的,宝玉也没有那个天赋,不强求了。
王夫人得了贾母的点头后,欢天喜地的张罗起婚事。
宝玉不是很愿意,他和宝钗姐弟之情有,但宝钗老劝他读书,他不喜欢;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他也没办法,只能从了。
婚后,宝玉不喜仕途,一味调弄脂粉;宝钗一个劲劝宝玉读书,开始的举案齐眉,也变成了相敬如宾。
王夫人早前看宝钗别说多满意了,可婚后又百般挑剔。
宝钗无法,只能想办法顺毛。
慢慢地,王夫人待宝钗也恢复成婚前的样子。
宝钗也后悔过,她想要好风凭借力,就不该看中宝玉体贴姐妹,可有那么个哥哥,榜下捉婿,聪敏的也不会选她;剩下那些想吃的绝户的,或者要熬好多年,也不一定能飞黄腾达的,还不如宝玉,宝玉已经是她抓到最好的人选了。
如今,木已成舟,她只能坚定的往下走。
想开后,宝钗也想法子和宝玉缓和关系,一时间夫妻诗词唱和,也算琴瑟和鸣。
贾母看了也欣慰几分。
探春也年龄到了,王夫人又不爱交际,熙凤给介绍了好几个儿郎,王夫人看家世比素心嫁的差太多,又不能帮上宝玉,都不太满意。
可王夫人也不想想,他家如今不过是个白丁,也就贾母还在,她们家还能称一句公府子弟,不然,她家还有什么。
熙凤和几个妹妹关系好,也确实用了心,可不讨好,慢慢也放弃了。
如今,探春还待字闺中。
探春知道后,夜里埋在被子里狠狠哭了一场。
探春也知道,二嫂介绍给她的那些人家都是好人家,算她高攀。
可惜,一个人有一个人命。
哭过后,探春依旧是一朵铿锵玫瑰,继续坚强过日子。
赵姨娘让探春去求老太太,可探春也知道祖母年龄大了,若能做主她们的婚事,宝玉也不至于娶了宝钗,便拒绝了赵姨娘的提议。
赵姨娘恨铁不成钢,只好拼命讨好贾政,可贾政只一句“自有主张,听太太的”,赵姨娘也无计可施。
索性,探春也不急着嫁人,她在闺中日子过得不差。
放开心胸后,探春整日读书、练字、写文、作诗,或者去找熙凤学管家,去帮着熙凤看孩子,或者帮陆沅她们整理诗稿,日子也过得自在。
探春一直相信,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,以后无论面临怎样的绝境,她都能淌出一条路来。
贾敬早些年被贾赦劝着从道观里出来了,管着家里无法无天的不肖子孙;又因早年不管不顾,愧对这个幼女,贾琋不愿成亲,也由着她。
贾琋这会和楚柠两个结伴在群芳女学教学,两人的婚事都是老大难。
群芳女学的世家夫人对两姑娘颇有好感,到宁府、慎亲王府提亲的不知凡几,可惜谁也不愿意,急的慎亲王妃大把大把的掉头发。
黛玉离京一年后,陆沅也嫁人了,是她爹的学生魏笙,也算青梅竹马,现在住在陆家隔壁。
早晨,魏笙在国子监读书,陆沅去群芳女学教学,晚上,小夫妻去陆府蹭饭,然后再回他们的小家,探讨功课,红袖添香。
楚榕还未出嫁,姐妹们陆续出嫁出京,她在京里也寂寞,便把全部心力投入慈幼院;闲时便邀留在京里的姐妹相聚,只是人少了许多了,半点没有曾经的热闹,都道等姐妹们回京了,好好热闹一场。
三年过去,京城周边的几个郡都已经办了慈幼院。
若竹和楚檀过得也还行,对彼此没有感情,只当盟友的还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