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中文

第七中文>退婚夜,夫人带大佬狂虐渣男白月光 > 第61章 伦理委员会的质疑(第1页)

第61章 伦理委员会的质疑(第1页)

房间里的灯光依旧是那种冰冷的白色,但空气中凝固的压迫感却骤然提升了几个等级。原本摆在角落、象征性地提供有限信息访问的屏幕,此刻彻底黑了下去,像一块巨大的、冰冷的墓碑,宣告着信息流的死亡。头顶和墙角,新增的监控探头调整着角度,确保没有任何一个角落能逃过它们的眼睛。它们无声地转动着,像捕食者的眼珠,冰冷而高效。

这是一种近乎撕破脸皮的粗暴。没有提前告知,没有缓冲期,甚至连那份《临时监护协议》中象征性的“学习终端使用权”和“有限通讯权”,也被以这种物理断绝的方式,单方面、彻底地收回了。

云筝坐在硬邦邦的椅子上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口衣物下玉璧冰凉滑润的质地。她能感觉到它散发出的奇异暖流,像一层无形的薄膜,隔绝了物理环境带来的寒意和精神上的重压。锁骨处的分子式标记隐隐泛光,与玉璧产生着微弱却稳定的共鸣,那种因强制共鸣残留的隐痛和虚弱感,在这种共鸣下持续缓解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盈感和异乎寻常的清明。

她没有感到恐慌,甚至连愤怒的情绪都显得淡薄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近乎冷酷的确认。军方如此激烈的反应,如此迫不及待地收紧物理和信息的囚笼,恰恰印证了她最深的怀疑——苏晚留下的这份“深海管道”遗产,其重要性和危险性,远超任何常规范畴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资产继承或技术控制问题,军方表现出的,更像是一种深层的、近乎恐惧的忌惮。

他们在害怕。害怕这份遗产被她掌控,害怕它背后可能隐藏的力量或秘密被揭示,害怕它引来不受他们控制的外部力量,害怕它搅乱他们苦心经营的、与第三方势力可能深度捆绑的棋局。他们的恐惧,是这份遗产最强有力的价值背书。

“深海管道。”这四个字像一枚沉重的石块,此刻沉沉地压在她的心头,却也点亮了唯一的前路。在所有常规沟通渠道被封死的情况下,将这四个字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傅凌鹤,成了她打破僵局、引入变数、撬动全局的唯一希望。这是苏晚留下的又一个布局,一个可能引动外部力量、甚至影响“智核”归属和“雪崩程序”的关键信号。

但难度,已经飙升到了地狱级别。

她闭上眼睛,玉璧的暖流让她的思维在极端压力下保持着惊人的锐利和专注。脑海中,那间探视室的冰冷轮廓、傅凌鹤略显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的脸庞、以及四周无处不在的监控探头,清晰地浮现出来。每一次探视都被严格限制时间,全程有军官和记录员在场,对话内容被实时监听和记录。任何异常的词语、手势、眼神交流,都可能立刻引起警觉,导致探视中断,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。

她必须设计一种暗语,一种只有她和傅凌鹤能够理解,但对监听者而言,听起来完全正常、无懈可击的语言编码。这要求她深入挖掘他们共享的知识、经历、甚至是在技术讨论中建立起来的默契。

“溢流口”、“逆流”、“海底光缆”、“清迈的暗涌”、“地底的管道网络”……前几次探视中那些用来掩护真实分析的技术词汇和隐喻,此刻在她脑中飞速重组、变形。它们是她与傅凌鹤构建的私人词汇表,是可以在“噪音”中传递“信号”的基础。

但如何将“深海管道”这四个字,或者其核心意象——“深海”、“管道”、“遗产”、“国际”、“财富”——巧妙地嵌入其中?

直接提及“深海”或“管道”太过危险,容易联想到她刚刚继承的遗产。军方显然对这个词高度敏感。

她开始在脑中模拟对话场景。

场景模拟一:

她:“凌鹤,关于智核的架构,你之前提到‘溢流口’和‘逆流’。我最近在想,这种设计哲学……会不会和某些大型的、跨越地域的……基础设施,比如深埋在海底的那些……管道网络有哲学上的相似性?”

风险评估:高。“海底”、“管道”的指向性太强。虽然加上“哲学上的相似性”试图模糊,但一旦军方联想到“深海管道”遗产,立刻暴露。傅凌鹤可能理解,但也可能因为风险过高而选择不回应,甚至误判为她被军方套话。

场景模拟二:

她:“上次你分析的‘逆流’风险,让我想到一个词,‘深海’。你知道,深海里的水流方向,有时候是完全逆着表层流动的。这种底层逻辑的‘逆流’,会不会是苏晚博士设计的某种……隐藏通道?”

风险评估:中高。“深海”单独出现风险尚可,但与“逆流”、“隐藏通道”结合,容易被解读为技术隐喻,但仍可能被过度解读为与遗产相关。依赖傅凌鹤对技术概念的敏感度。

场景模拟三:

她:“我最近收到一些关于苏晚博士遗留文件的通知。里面提到一个……很古老,也很庞大的项目,名称里好像有‘管道’相关的词汇。不知道这和天枢计划的早期架构有没有关联?比如,某种能量传输的‘管道’?”

风险评估:极高。直接提及“遗产”、“文件”、“管道”相关的词汇,无异于自杀。军方会立刻中断探视并进一步收紧控制。

不行,这些都太直接,或者风险难以控制。她需要更深层次、更隐晦的编码方式。不仅仅是词汇的替换,而是整个对话的结构、语气的变化、甚至是某个不经意的停顿或手势,都可能成为传递信息的载体。

她回想起他们共同分析沈清月明信片上的codedmessage时,那种对符号、意象和潜在关联性的挖掘。沈清月使用了“雨林”、“塔尖”、“河流”、“逆流”、“▽”等看似不相关的意象,构建了一个信息网络。她能否借鉴这种方式?

用两个看似无关的词,分别代表“深海”和“管道”?或者用某个历史事件、某个共同经历、某本书中的一个概念,来代表“深海管道”整体?

比如,他们第一次相遇的那个破败的实验室,空气中弥漫着铁锈的味道——“铁锈河”。这是否可以作为某种深层、被遗忘、但依然存在的“管道”的代号?而“深海”,或许可以用某个象征着巨大、未知、或被隐藏的力量的意象来替代?

她的大脑像一台全速运转的超级计算机,在庞大的信息库中搜索、匹配、构建、测试。军方对她的监控是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的,他们可以记录、分析她的语言,但他们无法完全进入她的思维。她的战场,就在这无声的脑海深处。

玉璧的暖流变得更加稳定,像一股源源不断的能量,支撑着她疲惫的精神。这种力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缓解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锚定。它让她清晰地认识到,自己不仅仅是被囚禁的“活体密钥”,不仅仅是《临时监护协议》下的“监护对象”。她是苏晚的女儿,是“深海管道”项目的继承人,是手中握有军方和第三方都极度忌惮的筹码的人。这份身份,这份遗产,是母亲留下的盾牌,也是一把潜在的利剑。

绞索的确在收紧,每一次模拟失败的方案都像冰冷的绳索勒紧一分。但那扇通往外部力量与自由的门缝,并未完全闭合。她正用尽全力,以智慧和决心,死死抵住它。她知道,傅凌鹤也在等待,等待她传递这个关键的信号。他或许无法完全理解她此刻面临的极端环境,但他相信她有能力在这种环境下找到办法。

她还没有找到那个完美的、天衣无缝的答案。但每推翻一个方案,她就离正确的方向更近一步。她需要耐心,需要等待,更需要在下一次与傅凌鹤面对面时,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,将那关键的四个字所承载的意义,如同一枚深水炸弹,精准地投放到他的意识之中,引爆连锁反应。

京市的夜色,透过那扇覆盖着金属网格的窗户,显得更加深沉而压抑。军事基地的灯火如同冰冷的星辰,点缀在墨色的天幕上,漠然地注视着这座囚笼深处,那个安静坐着、积蓄着力量、在无形战场上进行着最激烈对抗的身影。

下一次会面,将是她在这片深海暗流中,开辟第一条生机航道的关键一搏。

她,必须成功。她不允许自己失败。因为失败不仅仅意味着她个人的沉沦,更可能意味着“深海管道”的失控,“智核”被彻底改造,以及苏晚博士最终布局的全面崩塌。她必须将这个信号传递出去,让外部力量知道,那片“深海”下的“管道”,已经被触动,并且可能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