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余年未曾归家,林家还以为林宁已经去世了,见他平安归家,又封了侯爵,自是喜出望外。
他们虽然埋怨林宁多年渺无音讯,可也知道战争时的苦处,只高兴孩子回来了,想着孩子受了许多苦。
林侯看着破败的家里,年迈的兄弟,和去世的爹娘,只觉如梦初醒。
他后悔了。
子欲养而亲不待,他只能补偿在兄弟和侄子们身上。
林侯找人修了祖宅,又在姑苏城里买了同在一条街的四座院子,想着兄弟四个以后也能团聚,只可惜,天不遂人愿。
林侯一脉常年在京城、各地为官,林家其他几房都留在姑苏,教书、从商的都有,但门风清正,很少出仕,只是有林侯庇护,虽未让他们如贾史王薛一样上护官符,但也能让他们不受人欺凌。
至少,在姑苏的地界儿没有人不长眼的仗势欺负林家。
百来年过去,林侯留给自己的院子,经过一次次的修缮已经成了姑苏有名的院子,旁边的三家林宅自然逊色许多;如同林侯一脉和姑苏林家一脉,血脉早就疏淡,加上两家差距越来越远,分割两地,多年难得一见,虽彼此惦念,到底生疏。
再次亲近起来,还是林海、贾敏当初回姑苏守孝,安葬父亲,后来又安葬母亲,林家族人多有帮忙;林海感怀于心,投桃报李,给林家族学捐了银钱、田亩,还费力请了好老师坐馆,自己闲时也去给族里的孩子讲学。
族里帮忙,林海投桃报李,搬入京城的林家人和留守姑苏的林家人又亲近起来。
如今,林海一脉只剩黛玉一个孤女。
林家族里不管怎么想,都没有过趁火打劫的动作,还在父母丧事上帮忙良多,黛玉都念他们的好,愿意相信他们,也愿意让出一部分利,让族里更好。
不一会儿,林黛玉一行就到了林五太爷府前,五太爷的儿子八老爷爷林深、媳妇估摸着时间已经到了门口等着。
见黛玉来了,忙迎上来,几人行礼厮见,客套间到了厅堂,五太爷、族长已经等着。
黛玉、卫若兰缓缓步入厅堂,行礼道,“见过五爷爷,五奶奶,大伯父、大伯母。”
林管家、林深夫妇随后。
上首的两位老人看着迎面走来的少年少女,好似看到了当年的林海、贾敏,连忙道,“好孩子,快起来。”
林五太爷她们也都见过卫若兰,也知道黛玉将要进京,这些日子正忙着呢,今个想必有事。
几人闲叙几句,林五太爷便问道,“玉儿今儿个怎么来了,五爷爷也知道你最近忙着呢?”
黛玉感动,在丫鬟的指引下坐下道,“五爷爷,大伯父,玉儿确实有事求你们。”
林五太爷笑着道,“玉儿有事尽管说,你这些叔叔伯伯、堂兄弟们都在呢。”
黛玉说道,“五爷爷,我下个月就要去京里了。”
五太夫人张嘴道,“怎么这么突然?”
黛玉道,“我本想着过完年再返京,只是外祖母多次来信,二表姐夫要参加明年春闱,加上卫世兄好几年没回京,年后水路一时半会走不了,便商量着年前一起同行。”
林家众人听了,都点了点头,“也好,一起安全。”
林家众人本还想着林侯一脉只剩下黛玉一点血脉,留在姑苏,林家护着,又有祖上留下的家财,一辈子无忧无虑的过着也挺好,到时候若有两个孩子,过继回林家一个,林侯一脉也不至于断了传承。
只是,林海早早给黛玉定了亲事,卫家也把黛玉当自己孩子护着,卫家公子也出类拔萃,他们没什么不放心的,只是到底远了,他们看顾不到,早些时候的打算便也没说出口。
黛玉继续道,“我以后怕不能常回姑苏,我爹娘留下的产业不舍得卖了,想留着当个念想,便想托付给叔伯们照看着。”
林五太爷和林族长自然知道林家在江南的产业,本以为黛玉会安排家仆照看,他们到时候再暗中照看着,别让黛玉被人欺负了;如今黛玉愿意托付给族里,他们也会自会尽力。
五太爷、族长林淳同时表态,“好,玉儿放心,族里会给你看好的。”
五太爷又道,“江南到京里路远,不方便,到时候半年给送一次账本和出息,有我看着,你放心,总不会让人欺了你。”
林淳也道,“五叔说的极是。”
黛玉道,“五爷爷、大伯说的那话,我自是信得过叔伯兄弟们。不过,也不能家里白出力。到时候我拿出两成利润,一成给帮忙的叔伯兄弟们,一成留着,给族学和女学,帮助族里老幼,谁家有困难,也方便都帮帮。”
林家众人都赞黛玉心好,卫若兰也只是跟着黛玉来拜访长辈,知道黛玉想把江南的家业托付给族里,却不知道黛玉的打算。